排名第1:北京物资学院;
排名第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榜(2025年最新)
排名 | 院校名称 | 专业名称 | 专业排名等级 |
---|---|---|---|
1 | 北京物资学院 | 质量管理工程 | A+ |
2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质量管理工程 | B+ |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120703T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工程力学、质量工程导论、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基础、电路与电子技术、标准化工程、检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科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质量管理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偕同合作和组织实施能力,能够从事有关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标准化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质量管理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有关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质量管理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2.具有质量管理工程和服务等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力;3.具有常规标准制订及标准文件起草能力;4.了解质量管理工程的前沿动态;5.学习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的能力。
开设质量管理工程的院校推荐:
1.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于1999年经浙江省和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设立,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确认为独立学院,2015年列入应用型本科试点建设高校,2020年迁建至义乌办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新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坐落在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地处义乌双江湖科教园,目前在校本科生规模近6300人,是义乌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院自然环境优美,校园建筑风格独特,目...
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信息类学科齐全、信息特色鲜明,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由原机械部所属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电子部所属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源于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8年多源汇流成立北京机械学院,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归机械电子工业部领导。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源于1978年创建的北京大学第二...
3.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北路东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区,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宜人,是北京市授予的“美丽校园...
4.南宁学院
南宁学院的前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于1985年创办的邕江大学,2009年,南宁市政府委托南宁威宁集团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办学,成为共同举办者,双方在章程中明确不从办学中获取经济回报;2011年,合作共建的新校区投入使用;2012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南宁学院。学校设有专业二级学院10个,开办本科专业38个,覆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教育学等5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
5.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其前身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由始建于1985年的原天津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原天津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合并组建,是中国与德国、日本、西班牙三国政府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坐落在渤海之滨的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隶属于天津市政府。2015年11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学...
热门专业推荐:
1.标准化工程专业
标准化工程专业干什么
各类企事业单位:标准化工程、标准化管理、标准化系统建设、标准文件起草、质量数据处理、质量认证。
2.智能测控工程专业
智能测控工程专业干什么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智能测控系统工程师、电子产品及电子测量仪器设计生产企业。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考研方向
化工过程机械、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动力工程、机械工程
4.海洋科学专业
海洋科学专业开设课程
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工程环境海洋学、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要素计算及预报、海洋数值模型、区域海洋学、卫星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生态学、环境评价与规划等。
5.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
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是什么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够深刻理解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体系及其相互转换的基础原理,具备综合贯通与协同考虑的大能源观,掌握将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内外能源市场与消费机制,具备能源政策、能源经济等专业素质,能够从事能源互联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管理、运行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卓越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