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相传清朝乾隆末年,大约1776年,金家老店羊汤创始人金茂胜,因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萌生了做羊汤生意养家糊口的念头。
羊肉虽是上等肉食,但腥膻之气让食客常常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为了找到能够消除腥膻之气的妙方,金茂胜老人煞费苦心,从佐料上搞试验,在制作上下功夫,精选了上百种天然调料,进行了无数次组方搭配,无数次筛选浓缩。
终于做成了不腥不膻、汤鲜味美、老少皆宜,为众人喜爱的羊肉汤,由此,金茂胜老人也成为斐声老城内外的传奇人物,并流传了一段令人回味的优美的传奇故事。
金茂胜老人倾心研究羊汤除膻去腻组方,尝试多年,难得其正解,因此而整日闷闷不乐,一日,老人进城散心解闷,不觉径出西门,到达西关地界,放眼望去,但见朝阳映照下的雅麓山格外清丽,不觉心中惊喜。
心说,不如去登高望远以解心中郁闷,步履匆匆来到山中,拾级而上,但见苍松翠柏,空气清新,十几里山路走来,觉得有些疲惫,看到路旁一板状顽石,便半倚半卧其上,稍倾,进入梦境。
梦览八宝凤凰城,神游九顶雅麓山,梦中老人,遇一白发道人笑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羊乃吉祥之物,毛可织衣,皮可御寒,肉味鲜美,今念尔意诚,特赐予烹羊天书秘方一份,如方炮制,则其味愈加香浓,腥膻之气皆除也。
老人梦醒后哪敢怠慢,即速回家,按“天书秘方”精心配料,煮熬羊汤,果然汤汁清逸,香倾四邻,沁人心脾。
闻者馋涎欲滴,食者赞不绝口,客人曰益增多,由此,生意日渐红火。
故事2,康熙皇帝在围场沟(今河北平泉党坝)设围打猎,在追赶一只梅花鹿时,一直追到八沟地面(今平泉县平泉镇)。
鹿钻入柳林没有追到,皇帝的饿劲儿倒是上来了。
正在这时,不远处飘来一阵香气,十分诱人,小康寻香找来,发现一个小店,店内一老者正忙活着在铁锅内煮着一堆看着油乎乎的东西,香气正是从锅中飘来。
小康也不问价,直叫:“快来饭!”开店的老者不敢怠慢,赶紧盛出一碗切好的羊杂汤,顺手拿了两个烧饼。
小康食后容光焕发,精神百倍,才想起没问吃的是什么,老者告诉说:“这叫羊杂汤,是用羊的杂碎做成的。”
小康觉得十分够味,便随口道出一首诗来:“喜峰口外远,塞北古道长。
野鹿入柳林,八沟羊杂汤。”
从此,八沟羊汤名声大振,关里关外无人不晓,外来食客交口称道:“难怪平泉的羊汤这么好,原来还受过康熙的皇封呢!”
故事3,据传,当年曹操北征高干,行至山西省壶关县太行山大峡谷,人困马乏,缺粮断炊。
正值苦寒之时,忽有一老者赶来大群山羊,饥困难耐的曹军生火杀羊,炖肉熬汤。
食用之后精神大振,一口气登上太行山之颠。
自此,曹操烹羊之法衍存于壶关民间。
至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壶关羊汤已由郭氏一族传入中原。
元兵饱尝郭氏烹饪法制羊汤,精神大振,均伸拇指称道,郭氏羊汤始见荣鲜。
尔后,郭家潜心研厨,数辈相传,到解放初期,定格了有多种名贵中药材作佐料的祖传特艺,所做羊汤味美遐迩,名声鹊起,久经不衰。
故事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
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为了鼓舞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夥加餐,大锅炖羊肉,犒劳士兵。
一人一块,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羊肉骨头大啃特啃。
偏偏到了华元的马车夫羊斟这里,没了。
羊斟没吃上羊肉,心中闷闷不乐,在一旁喝凉水。
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
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领导好处多,怎麼我就那麼背时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 有仇不报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决定以牙还牙。
第二天,华元乘着羊斟驾的战车出征。
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廝杀起来。
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
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 这是去哪儿啊 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昔之羊羹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分羊肉你说了算,去哪儿我说了算。
就这样,羊斟驾着战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
结果宋军大败,可怜的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煳涂地成了俘虏。
故事5,有一次,中山国君在国都大宴群臣,上了一大锅羊汤,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
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
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麼,但回到家後,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今日到此的都是朝中大臣,我司马子期再不行也是个上大夫呀,众人皆分羊肉羹喝,惟独国君不分羊肉羹给我,这不明摆着小看我嘛”。
想到这里他起身愤然离去,投奔楚国。
在司马子期的巧辩游说下,楚国举兵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弱小,怎是楚国放手,顷刻间,中山国灭亡了,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仓皇逃往国外。